作者 / 莊瑞琳,春山出版總編輯。「在場」第四季得獎者王舜薇文章之編輯。
展現一個議題時,有人認為時代的驚心動魄是重要的,有人認為結構中的人才是故事線的核心,也有人覺得不能迴避事件與涉及的知識型態變遷,或者要以地景與自然的交織讓人置身其中,偏偏核能這個問題,就是什麼都要有。
作為編輯跟舜薇討論書寫核電廠,是十年前就開始的,這個困難的題目讓我們用十年的時間面對它的「什麼都要有」,最終完成《海島核事》這本書。原本以為舜薇從此卸下十年包袱,沒想到她心事未了,並選擇一個與「什麼都要有」相反的路徑,文章的開頭寫到,想要爬到山頂眺望核電廠,卻發現視線被一片綠油油的山林遮蔽,「完全看不到」。
以「完全看不到」為起點,作者以灰色觀光客的姿態,企圖沉入作為議題目標的人地物,種種日常。議題往往使這些人地物進入「例外狀態」,它們理應是不正常、不正義,需要被撥亂反正,但事實上其下的組成同樣是真實的時光粒子,當深究到每一顆粒子,一切並無不同。
書寫議題,原本就是成為雙面者Janus的練習,必須一眼在「異常」的視界,一眼有「常態」的敏銳。而那些恆春常態到不行的冰棒、陽傘、沙灘,必須要被不斷組裝,重新建立抵達議題的路途。於是跟舜薇的討論,讓我體悟,非虛構寫作的迷人之處總是在展現自己的背反,最好書寫得愈加平常,才能對「異常」精準。所以同理可證,我總是說舜薇可以再「歪」一點,或許那才能揭露人們沒想過的事。
(拍攝:王舜薇)
🌟 閱讀王舜薇《場外手記:「我」或許是更難抵達的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