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柴子文,文藝復興基金會總監,曾任《南方週末》、《亞洲週刊》編輯、記者,及《陽光時務》副主編。「在場」第四季得獎者胡卯文章之編輯。
「人的困境」始終是故事的開端,也是核心的關懷,但真實的現實總是混沌的,包含著遠比我們想象更為複雜的複雜性和變化。非虛構作品的目的,就是要能揭開其真實的一角。中國內地跨性別群體不惜代價前往泰國,進行灰色地帶的變性手術,這聽起來像是一種逃亡式的解放,需要強大的意志和勇氣。但事情來龍去脈背後的複雜性,所展示出來的「人的困境」,有時讓人一聲嘆息,有時讓人扼腕,也會讓人產生追問。
在跟胡卯討論選題、修改稿件時,我的任務像是一個提問者,不止對故事和人群好奇,也對背後的制度和觀念著迷,尤其是公民社會缺失、社交媒體強化同溫層所帶來的問題,深刻影響著中國內地跨兒的身體和身份認同。
泰國,並不是天堂,但跨兒能在這裡擁有相對寬松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也能得到去除了有色眼鏡的醫療服務。但更根本的,是有「擁有處置自己身體」的正當性。這在亞洲大部分國家都是不具備的,屬於先鋒行列。當年泰國開放性產業,在性工作者群體中推廣安全措施,大大降低了艾滋病傳播率。透明化帶來的好處,不止於對少數群體本身,更重要是因為透明而產生更開放、科學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最終是讓社會整體受益。相對照,中國內地跨兒的遭遇,不僅跨兒群體因為壓迫而要採取極端方式而傷及自身,也令無數個家庭蒙上悲劇的陰影,同時讓更科學、更安全的方式進行跨性別手術的可能,社會寬容討論和接受跨兒變性手術的可能,變得越來越小。
人的困境,常常是由具體制度和文化中的人造成的。而除了出走以外,中國內地跨兒所要面對和承受的是超出常人想象的代價。
水門診所(拍攝:胡卯)
🌟 閱讀胡卯《場外後記:給2019年的自己和夥伴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