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17日,一連兩日,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第四季的五位得獎者,將分別與他們一對一合作四個月的編輯、相關寫作領域的嘉賓深度對談。歡迎點擊此處獲得 Zoom 地址,酣暢參與整個週末的非虛構寫作講座馬拉松。
(活動時間為東八區)
11月16日 ࿓
▍戰火裡的文學選擇:烏克蘭去俄化之後(15:00 - 16:30)
作者:糜绪洋,得獎作品:《戰火下的文學抉擇:烏克蘭的去俄化與身份認同重塑》
與談:湯舒雯,作家,青年學者
主持:謝丁,「在場」編輯,作家,前非虛構寫作平台「正午故事」主編
俄烏戰爭已進行到第33個月。在「去俄化」成為烏克蘭社會的共識時,喜愛、研究、生活在俄羅斯文學之中的烏克蘭人,如何在戰火中,與畢生專業、記憶自處?面對暴力與侵略(或被侵略的恐懼),民族認同與文學身分爆發危機之地,不只是烏克蘭。绪洋也是曾在俄羅斯旅居七年的俄羅斯文學研習者,他的真摯與矛盾經驗出發,書寫戰事下的人們如何同時生活在真實與隱形的雙層戰場裡。
▍於核事之間:灰色的居民與灰色的寫作者(20:00 - 21:30)
作者:王舜薇,得獎作品:《在核電小鎮,一個灰色觀光客》
與談:顧玉玲,「在場」評委,作家,北藝大人文學院副教授
主持:莊瑞琳,「在場」編輯,春山出版總編輯
以台灣反核運動史為主題的《海島核事》出版之後,書籍主要作者舜薇選擇繼續 "archivism is activism" 的實踐,將書中未竟的灰色地帶續寫完成。核事議題如同其名,幾乎一出場就是宏大、激烈,但舜薇將目光放在了灰色地帶的居民身上——「我反核,但有家人、朋友在核電廠工作,怎麼辦?」——她也讓自己成為了一個灰色的書寫者,盡力描繪出其中模糊的真實。
11月17日
▍跨性別群體的醫療通關路:非虛構中的身體與自決(15:00 - 16:30)
作者:胡卯,得獎作品:《泰國——中國跨性別的應許之地》
與談:范坡坡,導演,作者
主持:張潔平,在場 · 獎學金創辦人
跨性別議題中要「跨」的遠不只是性別認同,還有國界、法律、理解,甚至是生死。在相關議題的寫作裡,每具身體所處的社會經驗即是每一段爭論無疾而終或僵持不下的終點/重點,也是再次開啟新一層討論可能的起點。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兼顧、融合的具體政策,但應該可以認識「懶政」的暴力與過時。長年追蹤、報導中國大陸跨性別群體的記者胡卯,用非虛構的故事,具體呈現醫療通關路上所有「跨兒」的身體自決。
▍在異鄉的醫院現場:生死、照護、移民(19:00 - 20:30)
作者:樹瓊,得獎作品:《巨塔微塵:NHS的異鄉醫護》
與談:吳易叡,成大全校不分系副教授,牛津大學醫學史博士
主持:吳琦,「在場」評委,《單讀》主編
英國有全球最大的單一保險人制度醫療體系。老牌、搖搖欲墜,是近年最常出現的對這個國民健保體系(NHS)的形容詞,但樹瓊選擇從另一面切入——這座高塔中的「外來者」都如何在其中站穩(或站不穩)?不同國家的移工如何成為其中一粒粒的「巨塔微塵」?「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不被關注、不被了解的處境反而變成了一種契機。⋯⋯如果一處的太陽落下去,我相信它會在新的地平線升起。」
▍關於分離與重逢的家族史:寫作在近代史裡漂流(21:00 - 22:30)
作者:李潔琳,得獎作品:《伊人在暹羅》
與談:李梓新,「在場」評委,「三明治」創辦人
主持:郭玉潔,「在場」編輯, 「正午故事」聯合創始人
若家族史是在近代史中漂流,那寫作者就是溯流的在場者。潔琳在這篇稿件裡用時間上的一個小切口——18歲的尋旅——拉開了歷史空間上的一段往事,完整呈現了這段近現代歷史背景下的家族史,文中細膩地保留了方言(揭陽話/潮州話),再現了濕潤的分離與重逢。「身處時代巨變現場的人,有過哪些掌控自我命運的時刻?在同一時刻被給予不同選項的人,之後的遭遇又分別走向何處?」
-
特別感謝所有合作發布媒體:端傳媒|單讀|報導者|關鍵評論網|正面連結(按首字筆畫排序)
終稿將陸續發布於上述媒體,敬請期待!
🌟 閱讀第四季得獎作品及手記點擊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