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月的報名、共33位評委團隊的書面及面試遴選,第四季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的評選結果揭曉。以下是本季得獎名單,按首字筆畫數排序:
🏆 王舜薇《恆春核事――與核共存的人們》
❝ 「反核」確實是宏大公共議題,但持續僅從宏大框架理解,忽略個體的主動與複雜,或許是這個已綿延40年的社會運動經常欲振乏力的原因之一。❞
評審團評語:繼宏觀的反核紀實專書後,作者聚焦於恆春核三廠周遭住民的生命故事,以微觀的在地視角,探究鄰里間糾結於抵抗、就業、補助等利害關係,矛盾複雜的真實日常。剝離擁核、反核的二元對立,抹除政治正確的敘事,唯有仰賴長期追蹤所建立的信任感,才得以貼近當事人的生活現實,再現其與核共存的「臨界處境」。
🏆 李潔琳《暹羅,阿公未能到場的遠方》
❝ 我希望能在這篇寫作中探討這樣一個問題:身處時代巨變現場的人,有過哪些掌控自我命運的時刻?在同一時刻被給予不同選項的人,之後的遭遇又分別走向何處?❞
評審團評語:戰爭將家族分離,使一部分人遷徙流離,另一部分人留在原地,經歷飢貧與政治動蕩,這是曾被講述無數次、最終又被漸漸遺忘的故事,今天作者試圖重回這段家族記憶,講述一分為二的家族,如何各自生長,又持續著什麼樣的連結,這不只是重返歷史,也是在新的戰爭與暴力的威脅中,再次評估個人與故土的關係,何為家?何為自由與選擇?
🏆 胡 卯《泰國——大陸跨性別群體的「應許之地」》
❝ 「如果我死了,那就是作為男生的我死了。我活著,那就是作為女生的我重生了,」推特上宣傳此類自宮手術的意見領袖如此告訴我。❞
評審團評語:種種意識形態的戰爭,最終都是身體性的,而其中一些掙扎和傷痛,又比另外一些更隱蔽和邊緣,中國跨性別群體的命運就是其中之一。這場身體之戰有著複雜的意涵,既是一個群體的自我決定,更是政治與文化的雙重夾擊,若把這些內心與幕後的層次都揭示出來,最後能呈現出的是對今日社會各個性別位置的整體理解。
🏆 樹 瓊《英國國民醫療體系(NHS):顛倒世界與異鄉醫護》(歐洲移民寫作獎)
❝ 我在所有真實的勞動中逐步尋找生活的意義,如果我可以找到,那我覺得讀者也可以。❞
評審團評語:人口老齡化與醫療體系不堪重負,是許多國家都在面對的問題。作者在英國的醫院現場看到的,是將本國生老病死者的照護和千瘡百孔的體系漏洞,外包給其他國家的移工。基於長時間的田野經驗,作者不僅看到英國人生命暗角裡的菲律賓裔、非裔、香港乃至世界各地的移民工作,也見證著他們如何形成各自的社群聚落。期待這些寶貴的觀察線索終能呈現。
🏆 舒 拉《戰時的文學抉擇:烏克蘭的去俄化與文學的身份危機》
❝ 這是一個對我而言非常個人的故事。我不想像一些同行那樣,一邊研究俄羅斯文學,一邊卻對俄羅斯的導彈視而不見。❞
評審團評語:是否需要重新審視俄羅斯文學,是俄烏戰爭造成的文化影響之一,但要超越非此即彼的泛泛而談,更重要的現場是在烏克蘭一邊,如作者選擇的學校、博物館、學術界等等,進入這些現場並捕捉和理解其中具體的個人選擇和議題辯論,是更真實的歷史過程,也是對文化與政治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給出的最新最鮮活的註解。
五份計劃,乍看所有故事都在大量的跨境(或跨不過境)中發生,於遷徙(或無法遷徙)內紀錄,但更深一層的問題意識,無一不是來自作者自身經驗著的母題。
作家、歐·亨利獎得主、本季書面評委錢佳楠在結束評審後與我們分享道:
「在這期評審過程中,不僅一如既往地看到寫作者對社會中邊緣人士的關注,更看到了寫作者探索著自己和不同社群群體之間『我和你』的關係,這種探索令我想起了神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同名著作,現代的工具化世界不斷把人和人的關係變成『我-他/她』,但在這些寫作探尋之中,我看到了真心的『我和你的相遇』。」
感謝每一位評委、每一名申請者的支持與回饋。期待所有寫作者,可以寫出自己最想寫的這份關切。
第四季具體報告與評委寄語請見官網: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4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