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 第四季
- 第三季
- 第二季
- 第一季
-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
- …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 第四季
- 第三季
- 第二季
- 第一季
-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 第四季
- 第三季
- 第二季
- 第一季
-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
- …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 第四季
- 第三季
- 第二季
- 第一季
-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
第四季得獎作品及手記
一等獎 / 戰火下的文學抉擇:烏克蘭的去俄化與身份認同重塑
作者:糜緒洋 / 編輯:謝丁
二等獎 / 伊人在暹羅
作者:李潔琳 / 編輯:郭玉潔
三等獎 / 在核電小鎮,一個灰色觀光客
作者:王舜薇 / 編輯:莊瑞琳
(三等獎按姓氏筆畫排序)
三等獎 / 泰國——中國跨性別的應許之地
作者:胡卯 / 編輯:柴子文
(三等獎按姓氏筆畫排序)
歐洲移民寫作獎 / 巨塔微塵:NHS的異鄉醫護
作者:樹瓊 / 編輯:蘇美智
四篇得獎作者,有人從十年的社會運動場回到時間感更漫長的日常生活中,有人從真實物理的戰場走入文學與身分認同的另一硝煙之地,有人用方言寫作,讓非虛構的口音在邊境與歷史長河中翻舞,也有人用鏡頭紀錄,不安的身體在性別框架間尋找落處。我們期待這些作品、作品裡的人能夠走到更遠的地方。與本季「歐洲移民寫作獎」一起,五篇作品將在未來一個月內陸續在媒體重磅發佈。
🌟 糜绪洋《戰火下的文學抉擇:烏克蘭的去俄化與身分認同重塑》(編輯:謝丁)
❝ 這是一個在殘酷的戰爭現場,看起來最不血腥的故事:有關俄羅斯文學在烏克蘭的故事。❞
❑ 部分評審團評語:作者以非常獨特的視角,切入被俄軍侵略的烏克蘭人民,除了在戰場上,日常生活有了什麼變化?身分認同被戰爭激化後,博物館、書店、城市雕像與路名等文化再現,如何因應?愛國意識成為主流,去俄化的文化政策,如何與已深入民心的文化遺產起了矛盾?那些改名的街道,抹除的詩句,撕裂社會的對罵,都呈現出國際新聞所未見的烏克蘭實況。⋯⋯我很喜歡作者帶入自身所學所思及面臨的衝突與痛苦,並相應呈現在烏俄戰爭中的學界反應,具體而微再現了知識份子的閃躲、舊文人的堅持與盲點、新生代的認同與行動,以及文學作為政治粉撲的作用、政治作為文學的立場殺伐之用。豐富,繁雜,相互辯證,是砲聲轟隆下更需彼此傾聽的聲音,對於台灣人來說,更有發聾振聵之效。戰場就在眼前。
🌟 李潔琳《伊人在暹羅》(編輯:郭玉潔)
❝ 嚴格的主觀性,實在是今天這個時代最大的客觀。❞
❑ 部分評審團評語:情深意重,夾雜很多地方語言、形音新造字,卻使用得巧妙,大量的註釋也不妨礙閱讀的順暢,且涵富詩意,聲形俱美。⋯⋯距今七十餘年的移民歷程,長達三四代區間的家族故事,老人多已凋零,後代語言未通,可想見訪談過程必是潮州話泰語英文交錯,輔以老相片勾動回憶,求助於谷歌翻譯軟體以拼湊對話。如此收集來的具體素材必是有限,作者卻巧妙地搭配了個人記憶、集體史料補述,敘事因而流動不拘,詩意動人,情意綿綿。⋯⋯個人與集體,家與國,時間與空間,記憶與遺忘,交織成極富音律感的詩歌,非常美。
🌟 王舜薇《在核電小鎮,一個灰色觀光客》(編輯:莊瑞琳)
❝ 生態豐富的在地自主想像,終究有沒有可能出現?❞
❑ 部分評審團評語:這是一篇非典型報導,作著帶著疑惑與好奇,引領讀者跟隨她上下求索,閱讀、觀察、訪談與內省,共同思索恆春半島與核電共處四十年的日常生活,居民的利害與共及福禍相倚。 已然寫過一整本書來探討台灣反核運動的作者,不再試圖從大議題來討論論述核電的是與非,而是聚焦於與核共存者的矛盾心態及處境,她一一走訪少數參與反核電的在地居民,探問的是何以多數居民沉默不語⋯⋯留在原鄉的人,後來遷入的人,缺乏過往記憶的新遷入者,「裡面」的人,條件與利害的差異,已是如此巨大。外面的人,口頭輕易反核的人,使用電力最多的都會的人,跟著作者的好奇與疑惑、聯想與歪讀,觀光客式地繞行一圈,疑惑未解,只帶來更多提問——而這很可能才是最接近真實的敘事,無解的日復一日。
🌟 胡卯《泰國——中國跨性別的應許之地》(編輯:柴子文)
❝ 這是難得而重要的題材,作者得到受訪社群的信任,翔實刻畫當事人所經歷的痛苦、荒誕與惶惶不安。❞
❑ 部分評審團評語:作者對議題的相關知識與現況掌握純熟,敘事生動流暢,觀點清晰,引發思索。行文中可見,作者與受訪者建立極信任關係,幾位主角的故事交錯呈現,卻完全不混淆,保有各個主角獨特的生命歷程與行動考量,得以窺見不同處境下的跨兒需求。全文以泰國性別重置手術的稀鬆平常,對照在中國的政策下全社會嚴陣以待,致使跨兒不得不鋌而走險。跨兒自殺或自救僅一線間的驚悚,和曼谷街頭一條龍式的商業經營,中間尚有許多值得對話之處,但本文不貪多,簡要地聚焦在跨兒面對選擇/無從選擇的困境,探討從重置手術的層層關卡,到畢業證書的性別不得修改,以及在校生住宿及換證的無路可走等困境,非常具有說服力。
感謝所有書面、終審評委的辛苦工作、作者與編輯們的共同努力,也謝謝所有在場者的關注與等待。
© 2024FrontlineFellowship
聯絡信箱:hi@frontlinefellowship.io